前兩篇文章我們陸續分析了大眾汽車進入中國這20多年來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以及其在中國的戰略布局,相信大家已經對這方面比較清楚了。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分析大眾汽車的兩個合作伙伴: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梢哉f一汽和上汽的處事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而受到大眾的待遇在這兩年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今天,我們將重點分析一下一汽大眾從1991年開始這16年所做的事情。
大眾在中國:用市場換技術?一汽大眾16年學會了什么?
1991年,大眾汽車下屬的大眾汽車公司、奧迪汽車公司與一汽集團合作,成立了其在中國的第二個合資企業:一汽大眾汽車公司。從而開始生產大眾品牌汽車以及奧迪品牌汽車。一汽大眾是大眾在中國的第二個合作伙伴,同時也是中國第二個大型的汽車合資企業。
從一開始生產的大眾捷達和奧迪100,到現在的大眾寶來、速騰、高爾夫、邁騰以及奧迪A4、A6,一汽大眾生產的汽車一直都是中國市場上的主流車型,而捷達和奧迪A6甚至成了家用轎車和公務用車的代名詞。
| |
一汽大眾最新投產車型邁騰 |
“16年來,一汽大眾從一個注冊資本只有37.12億元人民幣的企業發展到現在擁有總資產276億元人民幣的大型汽車企業。目前,一汽-大眾公司累計向國家上繳的稅金達到400多億元人民幣。 ”
引自一汽大眾官方網站企業介紹
從上面的這段介紹,很多人會覺得一汽大眾發展迅速,其生產的車型豐富了中國的汽車市場,同時國家也得到了巨大的稅收。對于這一點,我們不會有任何異議。
但是,我們一定要認真的想一想,當初國家決定成立合資企業,以及給予很多優惠政策的原因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用市場換技術”!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16年來,一汽大眾到底做了什么呢?
為國家創造的大量稅收,但是德國人拿走的更多
一汽大眾累計納稅400多億人民幣,那么德國人到底掙了多少錢?
按照國家對于合資企業的優惠政策,一汽大眾的納稅額不會超過其利潤的20%。這樣計算的話,一汽大眾還掙了1600億人民幣。就算是中德雙方對半分(可能性很小,因為中方還要花很大一筆錢去支付車型引進費,購買生產設備),德國人這16年從中國至少拿走了800億人民幣。
這只是最保守的計算方法,就已經讓人汗顏。
為我國培養技術人才,但非常有限
不可否認,一汽大眾確實為我國培養出了一批汽車專業人才,現在奇瑞汽車的董事長尹同耀就是原來的一汽人。
但是好像僅僅限于銷售、管理、市場方面的人才,專業的研發類人才實在是少的可憐。
對于這方面,經過多次參觀一汽大眾的工廠,我們也略有了解。在一汽大眾的工廠中,大到廠長,小到車間主任,小組組長均有德國人任職,德國人對于自己的技術看管的很嚴格,想從這里邊學點技術出來,實在是難上加難。
一汽大眾作為國內比較早的合資企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可以說是其不容推脫的責任。但是16年過來了,我國汽車研發類人才仍然是少的可憐,可悲……
解決就業問題,提高工人收入?
可以說,一汽大眾的成立的確解決了長春本地大量的人員就業問題。我們曾多次到長春,其中與當地市民也溝通郭很多次。在上世紀90年代,一汽大眾的職工的確讓人羨慕,那個時候就能夠拿到4000-5000元的工資。由于當時中國汽車市場還不成熟,一汽大眾處于絕對的壟斷地位,所以工人拿到這么多工資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汽車市場逐漸開放,競爭越來越激烈,一汽大眾的市場份額逐漸減少,工人的工資自然也相應的降了下來。據說現在大部分工人只能拿到1000多元。
中國的經濟在發展,而工人工資卻下降,這勢必會在工人心里造成一定的心里落差。
掙的錢不少,干的事卻不多
上面我們曾經說道,德國人從一汽大眾確實掙了不少錢,不過一汽集團也確實掙了不少錢。但是這些錢都干什么用了呢?除了給工人發高工資,還有什么?
奇瑞汽車曾經因為在研發方面投入的資金過多而出現了資金周轉問題,奇瑞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變速器以及車型。而一汽大眾呢,手里拿著大把的鈔票卻干了什么?我們沒有看到有絲毫投入到研發當中,就算是投入了,至少沒有什么結果出來。
| |
采用馬自達技術的奔騰 |
| |
采用豐田技術的紅旗HQ3 |
| |
采用奧迪100技術的紅旗名仕 |
而作為一汽集團本身,紅旗品牌的沒落是不爭的事實。使用過時的奧迪100的技術推出的紅旗名仕,使用豐田技術推出的紅旗HQ3,使用馬自達技術推出的奔騰,想一想好像只有這些了。至于發動機,變速器等汽車核心技術,想都別想了。
編后語
綜上所述,我們清楚的看到,一汽大眾這些年來,除了掙錢好像什么都沒做?!坝檬袌鰮Q技術”的初衷也沒有達到,我們失去了市場,卻沒有換來技術。
德國人的苛刻要求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而一汽大眾的不上進絕對是主要原因,不然的話想什么辦法不行了?這方面上汽集團做的就要聰明的多,為什么呢?我們明天為大家分析。
上一篇:新車扎堆危及車市價格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