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人會發現,2006年年末德國大眾在中國生產汽車的數量和今年一季度生產汽車的數量都有“8”,“8”在廣東話中發音同“發”,有發財的意思,因此商人喜歡“8”。難道德國大眾在中國真的“發”了嗎?
今年初,德國大眾發表的新聞稿中宣稱:在中國銷量首次突破70萬輛,并詳解“2006年全年,大眾汽車品牌以628807輛的新車零售量(其中,國產車622786萬輛,進口車6021輛)……奧迪品牌新車零售量達到創紀錄的81708輛(其中,國產車77222輛,進口車4486輛)?!比绻粚a部分相加,那么大眾集團2006年在中國生產的汽車銷量(零售)為700008輛。700008,數字真漂亮,很吉利。
所謂零售數量是指:消費者將款交給經銷商,經銷商給消費者開具發票,并將車交給消費者,完成這樣一個過程,表明企業獲得了一個零售數。我們所獲得的2006年大眾集團的機動車上牌數為639559輛,與大眾公布的數據相差60449輛,這一數量是上牌數的9.45%。因為大眾在中國生產的車輛沒有出口,所以6萬多輛的缺口顯得尤為搶眼。大眾集團銷售的車中包含軍、警用車輛,這些車輛不在上牌數之列,而軍、警車數量再大也超不過萬輛。零售數量大于上牌數的另一種解釋是,一些月末購車消費者在次月上牌,這主要是完成購買手續與上牌手續之間所需要的時間造成的。如果我們將上牌數據除以12,結果是53297輛。換句話說,6萬多輛車已經超過了大眾集團在中國一個月的銷量。難道有這么多消費者到年關還不上牌?即便把軍、警用車數量和未及時上牌的數量相加,也不應該大于1個月的銷量。因此我們質疑700008這個數字是否被“灌水”了?
一季度德國大眾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大眾汽車品牌在華的新車零售量為178070輛(含1483輛進口車),同比增長22.5%。奧迪品牌的新車零售量為24342輛(含1749輛進口車),同比增長27%?!蔽覀冎粚a部分相加,那么大眾在中國銷售了199180輛,這數據看上去也非常漂亮。但上牌數卻是186380輛,二者相差12800輛,差額是上牌數量的6.87%。是大眾集團的數據被利益熏心者“注水”了?還是上牌數統計錯了?但凡買過車的消費者都知道,買車后首先要上牌,上牌后車輛才具有了合法的“身份”,給車上的保險才能生效,難道又有數以萬計的消費者暈了?不知道上牌了?
二季度的數據呢?這些數據當如何解釋呢?我們期待著德國大眾給出明確的答案。(管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