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標致雪鐵龍集團資助的《中國道路交通傷害報告》出臺。該報告由暨南大學醫學院傷害預防與控制中心和中華預防醫學會傷害預防與控制中心共同完成,其項目負責人王聲湧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2020年,道路交通傷害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第三位原因,艾滋病、腹瀉病、戰爭傷亡、結核病、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炎、腦血管疾病等都將排在道路交通傷害的后面,其殺傷力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和單向重型抑郁癥?!?/P>
多年關注道路交通傷害的王聲湧教授介紹,中國道路交通傷害的死亡率經過50年的持續上升之后,2003年開始呈現下降的跡象。2000年以前道路交通傷害的傷亡人數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來每年車禍死亡人數在10萬上下。
據調查顯示,我國道路交通傷害以東部地區最高、中部最低,比較嚴重的地區為西藏、寧夏、新疆、青海等西部地區和浙江、廣東沿海地區。道路交通傷害死亡人員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別比為3∶1,半數以上死亡者在16~45歲年齡段,65歲以上的死亡人數逐年上升。其中,死亡人數中,以行人、乘客、駕駛摩托車和騎自行車者居多,其中60%以上的道路傷害死亡人員是行人、乘客和騎自行車者。
王聲湧教授說,中國道路交通傷害的影響因素是機動車數量劇增,道路建設發展速度低于經濟增長速度,道路安全系統不能滿足道路交通發展的需要,而發生道路交通傷害的主要原因是司機的不良駕駛行為和不遵守交通規則,例如,駕駛員超速行駛、操作不當、疏忽大意、違章占道、酒后駕車、疲勞駕車等,其中超速行駛更是最危險的因素。
王聲湧教授認為,有效減少道路交通傷害發生和死亡,首先必須改變對道路交通傷害的觀念,充分認識道路安全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是一個社會公平問題,堅信道路交通傷害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給予道路安全以足夠的重視;其次,應該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多部門配合、全社會參與的道路交通傷害防治工作機制,把道路交通傷害作為一項主要和優先的公共政策,對環境、車輛和道路使用者采取綜合措施。
文/武衛強
上一篇:酷暑引發故障增多夏季汽車保養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