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
在這兩個關鍵詞之后,當下中國對外開放是否進入了新階段?怎么看對外開放程度加深之后帶給市場關注的產業安全問題?
日前,《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隆國強,他描繪了30年來對外開放戰略歷程。
1 從進口替代到對外開放
《第一財經日報》:能否從整體框架上梳理一下改革開放30年中對外開放戰略?
隆國強:首先,從結果上來說,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到今天可以說是很成功的。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都面臨著資金和外匯的雙重匱乏問題。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多年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順差,帶來了外匯儲備的大量增加??梢哉f中國現在已經消除了限制工業化的資金、外匯“雙缺口”。這得益于30年來的對外開放戰略的成功。
《第一財經日報》: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可以說走的是典型的進口替代戰略。后來部分行業轉向出口導向型戰略,這是怎樣一個過程?
隆國強: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民經濟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怎樣建立這個體系呢?對外要保護市場、保護幼稚產業;同時要積極引進先進技術。當時機器設備主要從蘇聯引進。對內則通過工農業“剪刀差”為工業化提供資金積累。
經過了20多年的計劃經濟,我國可以說初步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這個體系是在高度保護下建立起來的,其弊端是國際競爭力弱。一個大國很容易走入這樣的選擇。比如,二戰后的拉美國家,巴西、阿根廷,也在一段時期走上了這條道路。但是進口替代這條路走了一段時間是走不下去的。
《第一財經日報》:為什么進口替代戰略不能像過去那樣延續下去了?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我國有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沒有國際競爭力。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是,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發展戰略?實際上,我國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目標,就是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以后,在戰略性工業部門,我國的追求目標仍然是獨立完整的體系。
《第一財經日報》:一些沒有真正對外開放的行業發展如何?
《第一財經日報》:當時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實行對外開放的目標是什么?
《第一財經日報》:在當下我國外匯儲備累計超過1.8萬億美元的背景下,我們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目標是什么,還是以出口創匯為目標嗎?還是更多關注出口企業背后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就業。
《第一財經日報》:在外需回落和中國各類成本提高的背景下,現在出口形勢已經趨于走軟,國家政策上則是出臺了恢復出口退稅等政策來繼續保持出口的競爭力。
3 自主創新的差距
《第一財經日報》:技術引進一直是我們對外開放的重要目標,怎么看這個目標的實現情況?
隆國強:技術進步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為什么要創匯?創匯的深層目標就是引進設備,引進技術。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工業化進程需要引進設備與技術。技術的進步不僅僅是進口替代部門所追求的,出口導向部門本身也需要技術進步。
經過30年的對外開放,我國的裝備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有些行業,中國擁有世界一流的設備,至少是接近一流的技術。但我們也要看到,最先進的技術還是掌握在別人手中。這些年來我們差距最大的就是自主創新。我們是“重引進,輕消化吸收”,日本、韓國在消化吸收方面的支出是引進的8~10倍,而我們正好相反?;?塊錢引進技術,花1塊錢吸收。這是我們的差距。
《第一財經日報》:為什么會出現忽視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情況?
隆國強:出現這種情況其實還是體制的問題。從創新微觀層面上看,一個重要原因是創新能力與創新動力的錯位。有創新能力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和科研機構,由于體制上的約束,自主創新動力不足;而有動力自主創新的民營企業,卻大多因規模小、人才不足等原因缺乏創新能力。從創新的宏觀層面上看,政府統籌協調作用不強、扶持政策力度不夠、知識產權保護不力、行業協會參與不足,均不利于推動消化吸收再創新。
4 “市場換技術”效果有限
《第一財經日報》:“市場換技術”是我們對外開放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戰略,這個戰略實施了很多年,如何評估這個戰略的實施效果?
隆國強:市場換技術,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允許外商在中國投資進行內銷,來換取對我們轉讓技術。
以市場換技術,最突出的就是換來了制造技術,在這個過程中,也培養了很多的人才。但在有些領域,市場換技術的效果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
《第一財經日報》:“市場換技術”的口號現在似乎提得少了,是什么情況?
隆國強:這個戰略慢慢淡化了,但并沒有宣告結束。我覺得新形勢下更確切的提法應該是“以開放促創新”。換來技術并不意味著換來了自主創新能力。初期,我們的技術與裝備水平與國外差距很大,就是拿過來用?,F在目標變了,更強調的是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僅換來技術已經不能滿足國內發展的要求。
《第一財經日報》:有沒有對這個戰略實施成果的評估?比如我們的市場出讓了多少,技術獲得或提高了多少。
隆國強:我覺得很難。直接引進了多少新的設備和技術,這很好評估,難的是間接效應的評估。比如汽車工業,如果沒有合資,我們的汽車產業仍然會很落后,現在很多人說合資企業并沒有形成創新能力,但是,正是因為在開放的基礎上,才有奇瑞這些具有創新能力的汽車企業。因此,應該從產業的角度看,而不能僅限于單個企業看這個問題。
5 行業案例:開放條件下的電子工業
《第一財經日報》:我們可以就一些產業多談一談。比如電視機,改革開放前可以自主生產電視機,但是開放后引進生產線,很多自主的東西沒有了。
隆國強:我們原來的確是有一個龐大的電子工業體系,但是傳統的電視工業在改革開放后基本垮掉了。
問題在哪呢?計劃經濟時期,我們是壓制消費,重生產輕生活,消費的產品環節非常薄弱。改革開放以后,適應“排浪式”消費的特點,全國各地都是引進設備搞生產線,很少合資,一開始搞的人就會賺很多錢,等市場的擴張速度基本穩定下來,產能不斷增加的結果就是產能過剩,繼而開始淘汰與整合,最后就剩幾家大企業了。為什么引進的電視機產業可以將原來的電視機產業打垮呢?這正說明了原來在高度保護下的電視機產業競爭力弱小。
《第一財經日報》:這樣的市場格局是我們當初開放所要追求的嗎?
隆國強:電子工業是需要細致分析的。當時開放這個行業是為了獲取先進技術,現在IT產業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產業,并且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中國的IT產業成為全球IT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產業格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開放之前國有電子企業一統天下的格局,變成了多種所有制企業相互競爭、相互合作的新格局,而且外資企業占了相當高的比重。很多當年的國內企業在競爭中失敗了,當然也有一些新的國內企業在競爭中成長起來,比如華為、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