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報
編者按:權威人士預測,今年我國汽車產量將突破1000萬輛,汽車業進入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期。如果這一預測成為現實,中國汽車業將面臨從觀念到戰略,從產品開發到產品營銷、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的全方位轉變。如何面對這一轉變,如何參與這一轉變,已經成為汽車業直面的課題。
中國汽車工業飛速發展的代表——奇瑞汽車公司的QQ總裝線 王 冀 文/圖
按照規劃,到2010年時,我國汽車產量將達到900萬輛,汽車產業真正成為國家支柱產業。不過近兩年汽車消費市場的持續快速增長,使汽車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出政府有關部門的預期。
2007年,全國汽車產量達到888萬輛后,所有的業內人士都認為2008年我國將成為第三個年產達到1000萬輛汽車的國家。對一個需要規模的產業來說,1000萬輛已足以支撐汽車業合理快速發展。
“在產量超過1000萬輛后,汽車工業由大變強的發展時期即將開始?!?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小虞對記者說。隨著汽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我國汽車業即將開始從量變向質變轉變。
不過,有三道坎可能對產業由大變強形成負面影響。
- 宏觀發展戰略滯后
2006年,我國開始實施“十一五”發展規劃,對于當時已初步成為國家支柱產業的汽車業來說,2006年卻是個尷尬的“十一五”開局之年。因為,汽車產業的“十一五”規劃并未在2005年公布,汽車業缺少發展指導。
直至2007年中,這份規劃才姍姍來遲。按照這份規劃,到2010年,我國汽車年產量將達到900萬輛。
市場卻和規劃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2007年我國汽車產量已達到888萬輛,幾乎提前3年達到規劃目標。
這不是行業主管部門第一次預測錯汽車市場的發展速度。原國家經貿委編制的汽車工業“十五”規劃,對2005年汽車需求量的預計為310萬~330萬輛,對2010年的需求量預計為394萬~445萬輛,對2015年的需求量預計為571萬~610萬輛。事實是2002年、2003年和2005年的汽車產銷量已達到上述“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末期汽車需求量的預測值。
對整車市場需求量的錯誤判斷直接影響了對零部件產業的規劃,使其滯后于整車規劃。而且由此出發,導致政府有關部門對行業產能是否過剩作出不準確判斷。
- 部分企業出口戰略不明確
除美國外,國際各汽車強國的出口量均大于國內市場銷量。例如,德國2007年新車注冊量不足325萬輛,為德國統一以來最低的一年,其汽車出口卻創新高。據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VDA)的統計,2007年每4輛在德制造的汽車中,就有3輛出口。來自我國海關的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整車出口量約為60萬輛,占總產量的6.76%。對于致力于成為汽車強國的中國汽車業而言,大量走向海外已不僅僅是謀求發展的戰略考慮,更是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的必然要求。
由于我國汽車業成本相對較低,因此與美、日、歐等同行相比,我國汽車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力。在乘用車領域,奇瑞公司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公司2007年出口量達到12萬輛。商用車方面,中國重汽、江淮汽車兩家企業去年均出口過萬輛。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部分企業不注重長遠利益,通過價格戰等方式追求短期效益等現象屢見不鮮。對于這種狀況,有關主管部門雖出臺了一些規范性政策,但未起到標本兼治的明顯效果。中國汽車工業走向海外時該如何發展,目前也沒有明確戰略。
- 人才短缺凸顯戰略眼光不足
作為一個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汽車業的發展非常依靠人才的力量。隨著我國汽車市場的快速擴展,汽車業的人才缺乏問題日益暴露出來。
自2004年開始,國內各汽車企業陸續走出國門招聘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中高級技術人才,趙福全、韓志玉、許敏等人紛紛回國追逐他們的汽車夢。
即便如此,汽車企業尤其是自主汽車企業人才短缺狀況依然非常突出。對此,現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趙福全有過精辟分析。他認為,除了行業規模迅速擴大導致人才缺乏,以及由于產業鏈長導致培養通才不易外,還有一個原因非常重要,即惡性競爭。由于惡性競爭,導致人才跳槽頻繁,直接延長了人才的培養周期。
如果站在全局高度看,人才短缺說明企業戰略眼光不足。一方面,對于市場的快速擴展預期不足,導致沒有足夠人才支撐企業發展,才四處挖墻角;另一方面,也說明公司管理層對企業文化的建設投入不夠,無法使員工產生認同感。
作者 王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