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報
延續近21年的
車船使用稅停止征收,取而代之的是將于7月1日起實施的
新車船稅。
新車船稅繳稅額上限平均提高了一倍左右,同時自行車、
電動車等非機動車將免征車船稅。
不能不承認,此次車船稅調整方案很“討巧”:一方面提高了機動車車船稅繳稅額,另一方面取消了自行車車船稅,前者涉及的只是少數人,后者涉及人數更多,以多數人的滿意和稱贊來平息、淹沒少數人的不滿和怨言,以取消早已名存實亡的自行車車船稅,來換取機動車車船稅的上調,并以此彰顯“稅負公平”,就是此次車船稅調整的“討巧”乃至“用心良苦”之處。
機動車車船稅上調,受影響最大的就是私家車主。目前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1.48億輛,其中私人機動車近1.13億輛,占76%。如今擁有私家車的人,其實很多都是普通工薪族,而并非都是富人。此次一增一減的車船稅調整是否真的彰顯了“稅負公平”,其結果到底是“劫富濟貧”還是“劫貧濟貧”抑或“劫貧不濟貧”,還真的很難說。
其實,這里涉及政府對待私家車的態度問題。這幾年,私家車迅猛發展,給交通、環保、能源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些地方談到交通、環保、能源問題,總拿私家車說事兒;不斷提高稅費征收標準,采取措施限制私家車出行。私家車不僅被視作諸多問題的“罪魁禍首”,而且成了一塊美味可口的“唐僧肉”,交通、稅務、環保等部門爭先恐后分而食之。

可是,我們似乎忽視了私家車的另一面———它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多么大的貢獻。私家車的迅猛發展讓我國汽車工業如日中天,其對拉動經濟增長、增加政府稅收的作用不可估量;私家車作為高檔消費品,帶動了諸如
汽車銷售、配件,乃至停車、洗車等服務行業的發展,不知解決了多少人的就業問題;私家車主繳納的
購車稅、牌照費、車船稅、養路費等等,構成了政府財稅的重要來源,給城市道路建設、城際公路建設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以上這些賬,不算不知道,一算肯定會嚇一跳。如此,我們為何還要跟私家車過不去?
對待私家車,一些地方政府可謂“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私家車主固然大多不是窮人,但即便對富人征稅,也該合理合法———提高機動車車船稅,既沒有公開的聽證程序,法律依據也并不過硬(此次上調車船稅依據的是《車船稅暫行條例》,而《立法法》規定,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以及稅收的基本制度,都只能制定法律),其不公正性豈是一個空洞的“稅負公平”就能掩蓋的?
晏揚(上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