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往只有童話故事里才有的一幕確實發生了。
日前,印度塔塔集團斥巨資從福特
傳統汽車強國勢弱
由于傳統工業強國用工成本上升,同時面臨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標準,汽車業在部分發達國家所占的工業產值比例已經下降。
毫無疑問的是,“東進”策略讓部分車廠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包括大眾、奧迪、雪鐵龍、標致
在中東歐諸國中,表現最突出的是捷克。實際上,捷克也是老牌工業強國,斯柯達品牌就發源于此。2006年捷克汽車產量達到85萬輛,成為地區最大汽車生產國。但如果考慮到捷克只有540萬人口,按人均汽車產量計算,它有可能成為世界上人均汽車產量最多的國家。
亞洲市場比重增加
能否成為新的制造中心,不僅取決于生產力成本、基礎工業等硬件條件,更重要的是判斷該地區是否有足夠大的市場需求,以此作為汽車市場未來進一步增長的驅動力。
越來越多的汽車公司選擇在亞洲建廠,過去5年來,中國、印度、泰國為代表的亞洲新興市場汽車裝配產能每年提升超過15%。2007年,歐洲和北美仍然是前兩位的汽車生產地區,但預計到2010年,亞太地區將首次超出歐洲和北美成為第一大汽車生產地區。屆時,全球近1 / 3的汽車產量將來自于亞太地區。
量變聚積到一定程度,最終將導致質變。據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調查報告,有88%的汽車公司高管認為,隨著亞洲汽車產量急劇增加,消費者偏好也將從北美和歐洲車向亞洲汽車轉移,亞洲汽車品牌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將會增加。這無疑給亞洲新興品牌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發達國家仍占制高點
塔塔收購捷豹、路虎,有評論就此認為,汽車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是明日黃花,今后全球汽車主導力量就要“看東方”。
首先,品牌的內涵不會隨著收購者的更替而變動,這決定了主導車市競爭的品牌因素并不會改變。實際上,在資本加速流動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收購與被收購已是家常便飯。自汽車誕生以來,全球汽車業的版圖就從未停止過更迭。世界汽車制造中心從美國轉移到日本,再從日本過渡到未來的新興國家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汽車的技術、質量都在隨之改變,但不變的是品牌以及品牌之后所蘊含的文化和歷史。
雖然塔塔已將捷豹和路虎納入囊中,但不太可能看到塔塔貿然改動古典英國品牌的氣質和精髓。車市競爭,力量格局構成,最核心的要素依然是品牌。
另外,也大可不必為西方汽車工業的“衰落”而嘆息。實際上,歐美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已經不在傳統的汽車業,而在于附加值更高的金融、IT、信息科技等產業。相對消耗大量能源和人力成本、對環境造成破壞的汽車業,上述產業資源占用少,與環境對話更友好,更加強調資本密集而不是勞動力密集。發達國家將在更高的制高點上繼續把持高利潤點,從知識產權和行業標準上繼續控制發展中國家。
實際上,轉移和外包汽車制造流程,某種程度上是發達國家有意而為的產業調整。汽車制造產業轉移,無所謂發達國家之衰落或者發展中國家之新興。只不過,隨著歷史發展階段不同,全球產業分工不同,根據各國國情不同而進行的有機組合。中國、印度等國大可不必成為汽車大國而沾沾自喜。 (本文來源:中國商報—汽車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