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國內幾大車企高層變動頻繁。尤其數位業內知名銷售老總的跳槽,讓人們不由得將這些事件與不景氣的車市聯系起來。
年底或將刮“換將”風
當年7月,在上海大眾
雖然這些人離職原因各異,用企業公開的解釋是“正常人事調整”,但外界幾乎一致地把銷量不佳作為他們離開原崗位的主要原因。有人稱,這些人中有的是市場大環境不景氣、企業營銷方針和策略失敗的“替罪羊”。也有人稱之為“換將營銷”,即企業期望通過更換操盤手來扭轉局面。緊隨人事變動,汽車企業在經營理念和操作思路上進行調整。
“新將”并非救世主
在國際上,奇才卡洛斯·戈恩曾兩度救日產于危難之中,第一次執掌汽車企業的馬爾奇奧尼,僅僅上任兩年,便讓經歷了6年虧損的菲亞特走出泥潭。在我國,奇瑞、華晨等企業都曾通過引進能干的銷售負責人實現銷量大增,但也有適得其反的。
南京菲亞特、東南汽車都是銷售負責人更換較為頻繁的企業。多年來,東南汽車發展緩慢,南京菲亞特則在去年宣告散伙。2004年,原南京菲亞特副總經理兼商務部總經理孫勇在離職后無奈地說:“職業經理人只能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彼脑掚m然有些偏激,卻也反映出一點:某些“新將”或許能幫助企業脫困,但他們不是萬能的,更不是救世主。在市場總體下滑態勢下,他們也無能為力。
現任阿爾特汽車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宣吉武曾留學日本,并在日本三菱汽車公司工作了10年,曾擔任開發本部主任。他坦言:“企業頻繁更換營銷負責人,并非成熟的做法,也不是成為百年老店的做法?!?/P>
“剛性流動”弊大于利
回顧近5年來汽車企業高管的流動,可發現一種現象:換來換去,基本還是那幾張老面孔。
湯海山分析,各大車企人才流動更多是以“挖人”的方式呈現,即幾乎是清一色的“剛性”流動,沒有注入太多新鮮血液。這是因為,我國高級營銷人才匱乏,供需矛盾突出,加上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多數營銷人才是半路出家。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惡性循環,稍有不適就換人,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作為汽車業海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利副總裁、汽車研究院院長趙福全認為,從死守“鐵飯碗”到人才流動,是一種進步。但是,僅換銷售負責人是“治標不治本”。
在趙福全看來,中國汽車工業井噴式發展是近5年的事情,而培養一個人才至少需要15年。人才培養需要時間,有時候是要交學費的。從這一點出發,他希望企業對銷售負責人寬容一點,不要以一時銷量高低論英雄?!帮L物長宜放眼量”,現在車市面臨新一輪洗牌,除了人才儲備外,企業更應該從全局進行考量,實現戰略轉型,適應形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