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汽車市場再次面臨跳躍式發展,今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銷量增長26%,保持著本世紀初以來不斷加快的增長步伐,預計到今年年底汽車產銷量將達到或超過900萬輛。但隨著汽車以及非汽車因素的瘋狂引入,相關部門已經開始警告有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海內外不少專業人士也指出,中國汽車企業太多了,而且,規模小、投資分散是這些企業的主要特點,在隨著市場競爭而來的兼并重組大潮中,這些小企業將首當其沖。
汽車企業數量過多
從近幾年國內公布的數據統計看,目前,中國的汽車整車企業有130多家,數量之多名列世界前茅。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前十大汽車企業2006年的銷量占到總量的84%以上。其余的120多家整車企業,總銷量不到120萬輛,絕大多數汽車整車企業年銷量不到萬輛,最少的只有幾十輛。中國的國產汽車品牌已經超過了80個,而在汽車業最發達的美國市場,只有47個本土汽車品牌。乘用車制造商美國只有15家,而中國已經達到了50多家。
大量企業參與同一產業的競爭確實能夠帶來一定好處,但過多的企業參與其中則意味著大量的業務重疊,今年上半年,有16家中國汽車廠商的市場份額僅有1%或更少,一些企業的年產銷量不足百臺,市場占有率更是少得可憐。
兼并重組已經開始
汽車業是最強調規模和開放程度的產業。根據我國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從國際汽車產業發展現狀來看,年產銷100萬輛以下的汽車公司已經不能單獨存在,200萬輛規模的也面臨重組局面。國家相關部門也在近幾年一直表態支持國內汽車企業進行資產重組。
事實上,大規模兼并重組已經展開。比如東風集團收購鄭州日產、上汽集團收購雙龍、長安汽車與江鈴汽車的重組等等,隨著行業運行環境的趨緊和整體利潤水平的下降,競爭將更加激烈,行業內分化將比較明顯,部分優秀企業將擴大領先優勢;而另一部分企業則將步入虧損或被兼并收購的道路。
上汽與南汽簽訂全面合作意向,是今年國內汽車業的頭等大事。自英國羅孚(Rover)破產以后,上汽與南汽分別收購了羅孚不同的資產,并基于過去的羅孚75車型推出了幾乎相同的車型,造成了雙方的直接競爭,因此,兩家公司的合作將帶來前羅孚資產的巨大協同效應。
大企業重組仍有難度
兼并重組后的中國汽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是走向世界的問題,還是以上汽目前所走的路為例,前有收購韓國雙龍,后有與南汽的兼并重組,更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多參與國際競爭,成為真正的跨地區的世界汽車行業排頭兵。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日前表示,中國汽車產業需要理性發展,在避免投資過熱的同時,政府支持并推進汽車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
但中國的汽車行業兼并重組似乎仍比海外企業的收購難度要大很多。在中國十大汽車企業中,除了吉利汽車是民營企業,其余都是國有企業,按說進行重組問題不大??墒?SPAN class=articleLink>一汽、東風屬于中央直屬企業,屬國務院國資委管理。長安汽車屬于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也間接屬于國資委管。上汽、北汽、廣汽、奇瑞等都是地方國有企業,歸當地的國資委管。汽車行業是高投資、高利稅行業,和當地的GDP和稅收緊密相連,誰也不愿意被外省的企業兼并。所以目前國內的幾大傳統汽車集團仍停留在狹隘的合資框架里,如果有一方能夠打破傳統進行資產兼并重組,必將打開中國汽車產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