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廣汽本田“理念”、上汽通用五菱“寶駿”之后,又一個東風日產叫“啟辰”的自主品牌混血兒誕生了。
就在三年前,廣汽本田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時候,曾經引發業內的諸多質疑,合資企業怎么也能叫“自主品牌”?而到三年后的東風日產,這樣的質疑聲已經漸行漸遠。中國人的接受能力還是很強的。據說,長安福特、北京現代、廣汽豐田、東風本田這些合資企業也都要推出自主品牌了,用不了幾年,相信自主品牌混血兒將遍布中國大江南北。
合資企業為何如此中意“自主”這塊招牌?很大程度上,政策起到了關鍵的催生作用。
最近幾年,鼓勵發展自主品牌,以掌握先進汽車技術成為了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主線,自主品牌成為了重點的“照顧”對象。去年初,在國家推出《2009-2011年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細則》中,多次提到了“支持汽車企業自主創新,整車研發,尤其是關鍵零部件技術實現自主化”。并且從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來看,在自主創新的大背景下,簡單的引進已經成為了過去時。此外,有消息稱,政府采購細則將在今年內出臺,自主品牌也將被重新定義,合資企業所創立的品牌也將歸入自主品牌之列。但是,僅政策這一項怎么能調動起眾多企業如此大的熱情?筆者認為,中國二三線市場的巨大潛力才是真正所在。
就在日前剛剛結束的2010中國汽車產業國際發展論壇上,有一項專門針對中國二三線城市乘用車發展的主題討論。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高和生表示,近幾年我國二三線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居民購車意愿逐步提高,直接拉動了汽車業的增長。就在國內一線汽車消費份額逐年下降的時候,我國二三線汽車市場人口基數龐大,人均保有量低,成為汽車消費的最大潛力市場。而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則預測,未來十年之內,二三線市場將成為我們國家汽車市場增長的主導力量,而決定今后汽車廠商生死存亡的主要戰場也在二三線。而目前的情況是,這些市場幾乎都被奇瑞、比亞迪、吉利之類的本土自主車企把持著。
雖然合資企業也曾采取過應對措施,比如近兩年來開始的“合資向下”的戰略,但是終究有成本的限制,在對價格極其敏感的二三線和農村市場,要讓合資品牌降至一半與本土自主品牌競爭并不現實。于是,掛個自主的新牌子,拿幾個即將淘汰的平臺,經過一些升級改造,生產點便宜的小車與其競爭似乎更有勝算。這樣,既毀不了原有的合資品牌,還能借著已有的品牌口碑、先進管理經驗,與目前的吉利、奇瑞、比亞迪等本土自主品牌輕松競爭。只是,這種策略是否能成功,尚需要市場的考驗。
上一篇:1.6L黃金排量銷售飄紅的背后
下一篇:天津一汽夏利為何倚老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