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缺少核心技術,這話并不是空穴來風。汽車在所有工業產品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發動機和變速箱則是汽車身上的重中之重??墒?,就是這兩樣核心部件,我們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自己的產品,特別是如今已普及了的自動變速箱,一直以來,它都是橫亙在國產汽車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難題。
早期,無論是發動機還是變速箱,國內車企都還沒有自主研發的能力。眾所周知,當時國產車型上的發動機大多來自祖國東北角——沈陽航天三菱與哈爾濱東安三菱的工廠為全國各地的車企提供發動機,而幾乎是與三菱發動機“捆綁銷售”的日本Jatco出產的4AT變速箱,則順理成章地占據了國產車用自動變速箱中的主流。2008年,東安三菱引入三菱的自動變速箱技術,開始生產4AT和5AT自動變速箱,并與發動機配套出售。
而在所有自主車企中,最先在自動變速箱領域取得突破的是奇瑞。早在2003年,奇瑞就成立了奇瑞精機,它的主要目標就是變速箱的研發,為此,奇瑞還挖來了原澳大利亞DSI的高級工程師朱新潮擔任奇瑞精機總經理。2009年,國內首款自主研發的CVT無級變速箱在奇瑞誕生。作為自主研發變速箱的先驅,奇瑞擁有112項變速箱專利技術,不愧于“技術奇瑞”的稱號。
比亞迪給人留下的技術形象深入人心,他們在變速箱方面也是有所成就,并且將研發的重點集中在了雙離合變速箱上。比亞迪靠自己的努力,通過研究大眾DSG等國外雙離合變速箱,掌握了雙離合變速箱領域最重要的雙離合模塊和電子控制系統(TCU)兩大核心技術,并在2011年生產出中國首臺雙離合變速箱。
近兩年總有精品車型推出的吉利,在變速箱領域的動作同樣值得說道。2009年,吉利用7000萬澳元收購了當時的全球第二大獨立自動變速箱制造商——澳大利亞DSI公司,吉利旗下的很多車型也用上了源自DSI的6AT自動變速箱。2014年底,吉利又將DSI公司的大部分股權售出,因為他們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在沃爾沃全面放棄雙離合技術后,吉利通過消化吸收沃爾沃的技術,開發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7速濕式雙離合變速箱,并很有可能用在即將到來的改款博瑞身上。
江淮汽車也在去年底推出了其自主研發的雙離合變速箱。作為江淮耗時四年多的研發成果,這款濕式雙離合變速箱擁有6個前進擋,最大可以承受270N·m的扭矩。搭載此款變速器的瑞風S5車型取得了7.9L/100km的油耗成績,節油效果不錯。此外,上汽集團也與老伙計通用合作開發了雙離合變速箱;廣汽則使用了來自菲亞特的雙離合變速箱;而觀致則是直接找了歐洲團隊來研發雙離合變速箱。
中國品牌集體發力雙離合變速箱是有客觀原因的。技術層面上,在使用液力變矩器的普通AT變速箱方面,以愛信和采埃孚為主的國外企業已經有了很成熟的研發和生產體系,專利技術的控制也比較嚴(國內的山東盛瑞傳動聯合北航和德國專家搞出來的8AT并未得到大多數車企的青睞),CVT變速箱的情況也是大同小異。而雙離合則是近些年才興起的技術,并且在結構方面與中國品牌曾經大規模使用的MT手動變速箱更加相似,技術上的承接性更強。營銷層面上,雙離合變速箱拜大眾這幾年的宣傳所賜,在國內成了先進技術的代表,消費者更加愿意購買,同時也是企業技術實力的象征。
小結:從最開始的一片空白,到現在很多車企都有了自己的自動變速箱,這樣從無到有的歷程,是發生在自主車企身上的使人欣慰的進步。從CVT無級變速箱、AT自動變速箱到最終的DCT雙離合變速箱,自主車企們也逐漸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目前雙離合變速箱的技術還未完全成熟,從時機上來說,這可能是國內企業實現“彎道超車”的一次機會。
上一篇:大眾計劃新建電池工廠助生產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