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帶來了很多發展機會,大家都不想放棄任何機會,一味處于拼搏狀態,就會更加劇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然而一個企業的弦總是繃得很緊,并不完全是一種正常狀態,目前這種狀態在中國企業界比較普遍,因為大家誰也不肯放棄對成功的追求。
|
中國汽車2002年開始的市場“井噴”,引得無數企業“競折腰”,剛剛成立的東風日產也是躊躇滿志,制定了令人鼓舞的“2的3次方”計劃。任勇說,雖然“2的3次方”計劃達到了預定目標,實現了兩位數的利潤率和4倍的增長,但這是在付出很大努力的狀態下取得的,今后企業面臨的環境將更加嚴酷,能不能讓這樣的利潤率再保持三年到五年,不是想要達到就一定能達到的。無論是模式的創新,還是產品的創新,都要能夠為用戶提供別人不能提供的價值,這是東風日產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對汽車行業每一家企業的考驗。
和前些年相比,中國汽車市場最突出的變化,是二三級市場的成長性比一級市場好,二三級市場對汽車品質和性能的要求沒有一級市場高,這就給了廠家很多誘惑。任勇說,現在汽車市場上的價格競爭,成本競爭,都已接近了底線,企業的利潤空間已經很小了,不僅合資企業面臨著價格和市場份額競爭的雙重壓力,自主品牌的成本也到了很難再向前走的地步。一些企業簡單的迎合消費者的低價要求,一味追求低成本,快速降低價格,已經在做“刨根”的動作,比如降低配置,材料配件以劣充優等,這樣帶來的“技術反動”,可能會把汽車產業技術往下拉一截,這不僅損害了安全、環保以致消費者利益,企業的長期生長性也同時被破壞掉了。
對于當前汽車市場價格的不斷走低,任勇的看法是,便宜車的市場是二手車的市場,并不是安全品質方面不夠的新車的市場,所以低端車的格局將會發生變化。他認為,顧客的消費觀正在逐漸成熟,而消費觀念的成熟,會使購買考慮變得越來越一致。這種購買考慮逐漸的靠攏,就會讓企業強者更強,弱者被淘汰。未來汽車行業的積聚將會伴隨消費的成熟而發生。
中國市場上現在有這么多企業,同時消費者的分層也比較明顯,各種消費的需求不太一樣。由于消費者對于商品的認識還不成熟,價格帶的分層就比較明顯。而客戶的分層也帶來了企業的分層,大家都還有自己的一塊“自留地”。自主品牌在哪一層市場,合資企業在哪一層市場,哪一塊是日系車的客戶,哪些是歐系車的客戶,又有一些分層。在這個狀態里面,要保持企業的優秀,有盈利的成長,就必須在產品上下工夫,在符合消費者需求方面動更多的腦子。
中國汽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競爭的加劇使企業在能力提升上需要花更大力氣。但任勇認為競爭還沒有達到極限,按照全球規律,前三家企業市場占有率要到50%以上,現在中國還沒有一家企業達到10%,大家都還在活著,就說明競爭還沒有到最后階段。他表示,東風日產期待最激烈的競爭,能夠讓中國的汽車企業真正做得更強,最后能夠在全球有一個更強的聲音。
從商業利益出發,就是要能夠收獲到最多的訂單
任勇告訴記者,2002年東風有限發表的“2的3次方”計劃,目標是2007年產銷量達到60萬輛,其中乘用車、商用車各30萬輛。乘用車的30萬輛包括東風日產,鄭州日產和風行汽車,是東風有限的目標,不是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的目標。2007年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對經銷商提出的目標是26.5萬輛,實際完成了27.6萬輛,但是在有些場合也說過挑戰30萬輛,這是“情緒激昂時員工的一種心理默契”。對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來說,2008年還應該是一個增長的年份,預計可能達到接近30%的增長水平。
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企業如何保持清醒認識,不迎合消費者對市場一些不很成熟的認知,不隨波逐流,對企業管理者是一個嚴重考驗。任勇表示,東風日產在第一個事業計劃達成以后,對第二個事業計劃的考慮,主要是在哪些領域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跳開所謂的“紅?!?,更多的去“培土”,而不是“刨根”。東風日產更關注的是企業經營質量的指標,讓企業保持優秀,成長就是自然的結果,企業的優秀比達到的規模更重要,企業的收益水平,市場占有率、顧客滿意度、品質等顯示企業優秀的有關指標都包括在里面。
任勇認為,“技術的日產”帶來的是對車子的好口碑,用過日產車的人都很喜歡日產車,但日產車又是“慢熱型”,就是要等用了以后才說好,是靠口碑傳承。這表明,日產品牌的好感度是不輸給別人的,但認知度還不夠。
認知度不夠,是因為東風日產成立的時間短,目前還沒有一個沖量的車型。任勇以天籟為例分析道,天籟是這個級別中技術最先進、配置最高的車型,安全是五星級、六缸的全球十佳發動機、多連桿的懸架完全超越了等級,但天籟沒有作為一個放量的車型去做,顯然這對擴大影響是很不夠的,因為品牌不僅要有質的保證,還需要在市場上一定量的支撐。
任勇總結說,東風日產的市場戰略是穩扎穩打,在各個級別里都把品質口碑做到最好,性能指標經得起評價。只要“把產品做好客戶就會買”?,F在這種觀念預計有了改變,“酒好也要會吆喝”么。
東風日產在中國市場上的布局是全系列,所有戰略車型都必須是全新的,從設計研發開始就要把中國概念放進去。任勇對此感到十分自豪,討論的未來車型,都不是市場上已有的車型,現在能看到的車型都不會在未來引進中國,只有正在開發的車型才是未來要拿到中國來的。
任勇認為,看一個車型,是用商業的眼光,還是藝術家的眼光,作為藝術品,人們可能很欣賞它,但卻不一定會掏錢去購買它。從商業利益出發,就是要能夠收獲到最多的訂單。做為企業,就是勝敗論英雄,所以既不能領先顧客的需求太多,但也不能像有的企業那樣對顧客的感知價值多一分錢都不肯做。對一個快速成長的市場,可能目前是“合適”最重要,不是說什么產品最先進,而是說什么產品最合適。但我們希望是還能領先半步,去引領潮流,這樣才能持久成功,超越顧客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