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很遺憾,50年不遇的大雪封凍南國的時候,在"做企業社會公民"逐漸成為時髦用語的汽車業內,大多數汽車廠商們并沒有表現出多少社會責任感。
據不完全統計,雪災中,在大眾汽車率先捐出10萬元之后,先后僅有長豐、華晨寶馬及寶馬汽車、現代起亞、華晨汽車等6家汽車企業捐款。其中長豐150萬元,寶馬和現代起亞各捐款100萬元。
截至目前,僅中國紅十字總會,各部門接受的社會捐款總額已經高達1.37億元。而汽車企業捐款總額少得讓人難以啟齒。汽車是一個總產值超過萬億元的行業。
與此同時,雪災并沒有對汽車行業帶來多大的沖擊,雖然物流受阻,但是銷量仍然繼續看漲,讓很多企業仍然有說"開門紅"的底氣。而開門紅本身,有一部分得益于雪災促成提前釋放的購買力。然而此情此景之下,多數汽車企業仍然對雪災熟視無睹,一毛不拔。大面積失語背后,是行業普遍企業責任認知的匱乏。
的確,從本質上來講,經濟行為本身與社會責任感沒有太多干系。資本是無情的,而企業說到底,并不對社會負責,只需要對股東負責。但社會經濟學又說:企業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所以企業需要負有社會責任。
為了打造有社會責任感的品牌形象,在過去的兩年間,多家汽車企業費盡心思,一會兒援助大學生,一會兒支援貧困山區,一會兒大談環保,目的大多是召開新聞發布會,做一場秀出來,引起掌聲無數。但問及捐贈的金額,卻往往閉口不談,或轉而言其他:捐助不是的目的,我們希望引起社會公眾對這個群體的關注云云。
然而,切莫忘記,一旦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轉化為經濟行為,金錢數額永遠是有價值的硬性衡量指標之一??上?當面對雪災提交社會責任感的考卷,汽車企業中的大多數得了0分。
近年來,在社會責任金額指標上,投入力度最大的汽車企業是寶馬,已經超越了千萬元等級。此外做秀者多,腳踏實地投入的少。為一個新車型上市,一次車展動輒花費上千萬元的汽車廠商們,在社會責任感的考究面前,顯然疲軟而無力。
有位朋友指點到,汽車企業真正有實力者多為合資企業,50%、50%的力量對比勢均力敵,股東雙方本身就需要更多的調節和溝通,利潤分配時還皆大歡喜,遇到此類緊急突發事件,需要大宗捐款之時,難免有出"血"之痛,而"血"怎么出,從哪里出都會成為一系列問題。所以汽車企業反應滯后或干脆放棄是在情理之中的。
也許那些考了零蛋的汽車廠商們完全可以說,我們沒有給雪災捐款,因為有1、2、3、4、5……諸多理由。但是面對雪災,這些汽車企業們面臨的是一個最佳的塑造品牌形象時機,由于遲鈍,許多企業遺憾地錯過了。(海蘭)
上一篇:CROSS標準之爭有意義嗎?
下一篇:江淮賓悅以高附加值沖擊汽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