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尼亞主打成本牌
多年運行 技術日趨成熟
據斯堪尼亞中國公司總經理何墨池介紹,斯堪尼亞在乙醇動力(新福美來、海福星、海馬3)公交車的研制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1989年,該公司的乙醇公交車開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進行試運行。隨后,試運行的范圍逐步擴大到倫敦、巴黎、紐約等歐美城市。在北京進行示范的這輛乙醇公交車,通過對原有柴油機控制系統進行一些改進,僅增加2%的整車成本就可以使用乙醇燃料。
明天的市場也要占領
與實用價值較高的乙醇公交車相比,氫燃料電池公交車顯得曲高和寡。曾在北京進行示范運行的奔馳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價格接近1500萬元人民幣。
受自身結構限制,活塞往復式內燃機在能量轉化過程中會浪費一多半能量。盡管工程技術人員一直在努力提高內燃機的能量轉化效率,但從本質上講,它沒辦法與充電電池(80%~90%)和燃料電池(熱電聯用效率能達到80%)相比。所以,作為能夠被高效利用的能量載體,氫能和電能在交通工具上的應用是一種趨勢。
據了解,奔馳公交車在北京一年多的示范運行證明,燃料電池客車在加速、安全、機動、舒適、平順等性能方面完全可以達到替代現有公交車的水平,只是可靠性稍遜于柴油車,完好率在89%左右。通過試運行還發現,由于沒有采用混合動力技術,奔馳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的耗氫量較大。由于北京空氣中含硫量較高,燃料電池的壽命也受到了一定影響。
雖然目前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還非常不成熟,但與問世之初相比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據倫景光介紹,世界上第一輛燃料電池汽車誕生于1993年。當時,車輛的全部空間基本被燃料電池和儲氫罐占滿,行駛里程卻非常短,而且運行幾次之后就癱瘓了。
如今,燃料電池的能量密度比當初提高了近20倍。曾經占用整個車廂空間的燃料電池,現在的體積僅相當于一個小拉桿箱。使用壽命也從原來的僅能行駛幾次延長到2000小時左右,最長可達2600小時以上,已向商業化應用的最低要求5000小時前進了一大步。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新能源及替代能源汽車的研制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跨國公司在傳統汽車方面的強大實力和豐富經驗,將轉化為在這一新興市場的競爭力。中國汽車企業要在這場競爭中掌握主動,必須作好打硬仗的心理和技術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