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記者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了解到,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擴大,破除地方保護成為新能源汽車持續發展的需要,以補貼推動市場發展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地方保護,阻礙了統一市場的建立。
企業推廣政策受限制
據介紹,目前中央政府財政補貼加地方政府配套補貼,是我國新能源汽車鼓勵政策的顯著特點,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激發了地方政府肥水不流外人田、盡可能將兩項補貼都留在本地的欲望。
數據顯示,地方保護直接導致全國70%的地方市場外地新能源汽車難以進入。據了解,地方保護的形式非常多,比如,強制要求外地企業在本地設廠,并配套采購一定比例的本地零部件,而且各地出臺的政策都是適合本地企業特點的補貼標準及技術標準,這些標準多與國家標準不一致。
有企業代表稱,全國有88個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城市,企業甚至要制定88套不同的推廣政策。而且一些非補貼性政策也是優惠本地企業,限制外地企業。
與會專家表示,在地方保護的網中,每家企業似乎都是得利方,但更是受害者。這種做法導致市場調節失衡,阻礙技術進步和創新,同時也侵害消費者的選擇權。
新能源汽車進入受阻礙
當前,企業進入到每一個城市推廣新能源汽車都要研究當地政策,特別是補貼政策,這給企業帶來很大壓力。
專家稱,現階段應加強新能源汽車政策的頂層設計,政策要抓主流,細節問題應該由地方和消費者考量。同時政策制定也要堅持透明和民主的原則。
而從產生地方保護的根源來看,應積極加快推進財稅制度改革,基本原則是平衡財權和事權,如果讓地方治理汽車社會的問題,又不給提供充足的資金,是不可取的?;镜脑瓌t應該是稅收取之于車,用之于車。使用環節的稅應高于生產環節。
上一篇:SUV競爭加劇 自主品牌漸失勢
下一篇:汽車金融成車商新利益紛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