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詭異翹尾 低速增長仍將持續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12月21日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void(0)" onclick="doZoomFont(1)">大
中 小】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11月,汽車產銷相比10月有了更大幅度增長。11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同比增長21.55%和23.74%。而在10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同比增長8.06%和13.34%。
顯然,11月乘用車的增長速度與10月相比,幾乎快了一倍。盡管中國汽車市場增長速度的特點之一是后半年呈逐月升高的態勢,但如此大幅度的提升還是少見,特別是當一個市場長期處于低迷的狀態時,這種情況更加令人疑惑。
如果再把前9月的數據拿出來,我們就更加清楚,10月、11月的市場好像打了強心劑。
所謂的“金九銀十”中的“金九”其實差強人意,乘用車市場中除了SUV呈現正向增長之外,其他市場均是負增長,而且下降幅度還很大。
事實上,9月的市場情況基本反映了2015年前9個月的市場走勢。特別是轎車市場,自進入2015年以來,除了1月之外,一直都是負增長。而且這種負增長的情況在2014年就已經出現,并且也使得2015年的整體產銷情況仍然不是很理想,僅在11月出現“翹尾”。
但是,這種依靠10月、11月帶動起來的市場銷量指標到底有沒有水分?將產銷量數據與經濟效益指標進行比對,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同樣根據中汽協數據,2015年1~10月,17家重點企業(集團)主要經濟指標仍呈下降趨勢,但降幅與1~9月相比,有不同程度收窄。具體特點如下:一、 產出指標降幅均有收窄;二、營業收入降幅略有收窄;三、利潤、利稅總額降幅有所收窄;四、應收賬款、產成品庫存資金呈不同增長。
由于現在11月數據尚未發布,就以10月份的經濟效益指標為例。
從上面的經濟效益指標描述看出,汽車企業雖然產銷量實現了增長,但是換算為貨幣以后的經濟效益指標卻仍然處于下降趨勢,唯一增長的就是應收賬款與庫存資金。
顯然,銷量數據與貨幣化的數據之間的矛盾可能說明了這樣的幾點:
汽車企業的促銷幅度過大,使得銷售量雖然上去了,但是實際換回來的銀子卻比原來倒少了;銷量計算更多的是以批發數量,而不是終端銷售量;銷量統計有一定的水分,不能反映真正的市場營收狀況。
而從應收賬款與庫存資金增長的情況來看,汽車企業仍然面臨著終端市場銷量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由于終端市場銷售不力,自然造成了庫存資金與應收賬款的增加。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顯示,2015年11月,庫存預警指數為61.8%,比10月提升了7.7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處于警戒線以上。
11月,市場總需求指數為43.9%,環比下降11.3個百分點。經銷商認為總需求量“增長”的比例由10月的37.0%降至31.4%;認為總需求“基本持平”的比例從39.9%降至38.1%;認為總需求量“下降”的比例從23.1%升至30.5%。
顯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上來的汽車整車企業的數據,與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布的經銷商的數據有很大的沖突。
那么,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市場反映呢?
有 人說,國家的購置稅減免政策是最近兩個月市場銷售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然而,今年的購置稅減半征收與2009年有很大的不同。2015年的萎靡是市場需求 動能減弱下的增長速度下滑,通過政策的刺激固然能夠帶動一部分需求,但市場需求總量不會太大。而且,一旦政策刺激帶動起短期市場需求的大幅增長,將會造成 未來市場增長被大幅透支的局面。
無論如何,中國汽車市場在政策的刺激下可以有比較不錯的表現,但是這種表現的反彈力度不會太強,中國長期市場的走勢仍然會是持續低速增長。
[責任編輯:sasa]
發表評論(只顯示最新5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
都市風汽車網)立場無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