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重頭戲上海車展前夕,上海大眾、長安福特、北京現代等多家車企以不同形式下調部分車型售價,這一動作給車市注入了更多競爭元素。與此同時,更多車企的加入使價格競爭的氛圍越發濃厚,走勢如何尚難預料。
下調產品售價的意圖很明顯,即刺激銷售帶來更多的銷量和更高的市場份額,同時這也意味著車企或經銷商——甚至二者同步,其經營利潤會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價格競爭是一把雙刃劍,有得有失,而對消費者來說同樣如此。
此次多家車企下調部分產品售價,除優惠多少之外,持幣待購是否會出現是大家談論的焦點。一般來說,持幣待購現象與價格競爭的規模成正比,如果有更多車企加入這一行列,觀望情緒也會更大范圍地蔓延,從長遠看對車市整體銷售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同時,大幅下調車型價格還會引發二手車價格下滑,產品保值率也會同步下降,這對品牌和消費者都有不利的影響。
價格競爭成因有幾方面:一是部分產品到了生命周期尾端,下調其價格以提升銷量;二是與競爭對手差距過大或有新車型出現;三是車企在某一階段有比較大的銷量訴求。無論由哪種因素促成的價格競爭,在短期內對銷量有一定促進作用的同時,產品價格定位也隨之下滑,接下來換代產品的價格定位就很難與上一代產品上市時持平。適度的價格競爭可以讓市場更有活力,但如果幅度過大過多,利潤下滑不但影響廠商的發展,也將間接影響消費者將來的購買行為。價格的不穩定也會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心理焦慮,購買目標轉移的比例也會增加。
其實,在適度的價格競爭之外,應以提供更多服務為追求目標,增值服務的重要程度隨著市場的成熟而越發凸顯,而且其也有利于品牌塑造,從而提升品牌的溢價能力。
價格競爭在現在以及將來都會存在,但更多將成為營銷的一個噱頭。而且隨著車企更加成熟,過于慘烈的價格競爭應該不會頻繁出現。(何立軍)
上一篇:車業不速之客會顛覆性改變么
下一篇:沒有了